教育行政
參、組織結構與階層分化
(陳嘉陽的讀書筆記整理)
一、組織結構理論
源自於韋柏的科層體制理論,後來又發展出許多理論,茲分別說明:
(一)科層體制理論-韋柏
(二)順從理論-艾齊厄尼Etzioni
打X的部分是調和的順從類型;反之是不調和的順從類型。調和的類型較能穩定運作。
參預種類\權力種類 | 強制型權力 | 利酬型權力 | 規範型權力 |
疏離型參與 | X強制型組織 | ||
計利型參與 | X功力型組織 | ||
道德型參與 | X規範型組織(學校) |
(三)不證自明理論-海格Hage
1.影響組織結構的變項:
「組織結構特徵」(複雜化、集中化、正式化、階層化)腹肌四層
「組織的目的」(適應力、生產力、效率、工作滿意)供應笑聲
2.依據上述變項,提出七個命題:(有些成正向關係有些成反向)
集中化愈高~生產力、正式化、階層化、效率愈高
集中化愈高~滿足感、適應力、複雜化愈低
3.依據上述區分兩種組織:有機組織(複雜化)、科層組織(集中化)
(四)策略結構理論-密茲柏Mintzgerg
組織結構三面向:
1.策略性上司:長官
2.a.技術結構/b.中級人員:負責直接視導,如"校長"/c.支持性部門:如各處室
3.運作核心:教師
(五)鬆散結合系統理論-韋克Weick
組織並非完全緊密的結構而是一種鬆散連結的關係。
(六)雙重系統理論-梅爾Meyer&羅旺Rowan、歐文斯Owens
教學部門:耗散結構(教學事務自主權高)、非教學部門:科層體制(行政運作結構化、緊密結合)
三、組織的結構層面化與非正式組織
1.正式組織結構有那些探究面向:正式化、專門化、科層化、集中化
科層組織的負面現象:
帕金森定律:官員想增加的是下屬而不是對手,所以不提拔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以免他跟自己競爭位子。
彼得原理:如果在職位上做得好會被向上提升,直到到一個不能勝任的工作位置上,所以每個位子都由不能勝任的人擔任。
2.非正式組織
四、新型學習組織
(一)學習型組織
(二)教導型組織
(三)團隊型組織
(四)網狀組織
(五)矩陣式組織
(六)虛擬組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