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use

以前大概有十年多的時間覺得生活的每一天都很痛苦、不能理解他人的快樂,即使與他人看似親近、心理上仍格格不入。在國一時,我一直覺得自己得了憂鬱症,但是父母不讓我去就診,怕我被貼上標籤,也不認為診斷後有甚麼用。直到我大學畢業大約二十三歲去國小教書後,才感覺似乎已經大幅好轉。

憂鬱症的症狀長期帶給我困擾,還增加了一些副作用比如害怕社交、低自尊卻愛逞強、防衛心很重。大學我修了教育學程,其中的教育心理學以及諮商與輔導,讓我從各個角度重新認識憂鬱症。以下我會先說明憂鬱症的成因是甚麼?接著是我為甚麼會得到憂鬱症?我如何面對它?好轉的契機是甚麼?

1.憂鬱症是怎麼形成的?有甚麼處理策略嗎?

我從讀過的教心及諮商輔導中,取我認為相關的各觀點加以解析成因及治療策略:

生物因素:大腦藉由腦神經傳導物質控制記憶、情緒、行為等。但憂鬱症患者中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失去平衡,尤其是多巴胺(dopamin)、血清素(serotonin)與正腎上腺素(norepinephrine)等,太低的話可能就會長期產生不快樂、情緒低落的感覺。所以在治療上會藉由吃藥,增加上述三種神經傳導物質在大腦的濃度。

認知因素:認知治療學派和歸因理論。
認知治療學派:尤其是Beck的認知治療(cognitive therapy),專門針對憂鬱症。認為憂鬱症的主要成因是人類的自動化扭曲思考,還有負面的認知三角。自動化扭曲思考指的是不加思索的是用扭曲的思考方式,有七種認知扭曲,包括獨斷推論、以偏概全等;負面認知三角,是對個人、經驗、未來都抱持消極的態度,如覺得自己沒價值,以負面方式解釋過去,對未來毫無希望。諮商師會透過合作式的對話,幫你釐清扭曲觀點,並將新的觀點實踐於生活中得到新的感覺。

歸因理論:Weiner作為歸因論集大成者提出自我歸因理論(Self-attribution)認為個人對成敗的歸因原因有六種,此六種又分屬於三大歸因層面。其中,「努力」的歸因屬於內在、不穩定、可控,「能力」是外在、穩定。如果我們考試不及格,歸因於努力不足,那就能會更加努力,若歸因於能力不足,就會傾向放棄,因為它是不可控且穩定的。
另一個加強此說法的是Seligman提出的習得無助感,他讓兩隻狗同時受到電擊,但一隻狗按按鈕電擊就會停止,另一隻則不會。之後再把它們放入另一個電擊箱內,這次是中間有隔板的箱子,被電擊時若跳跳另一邊就可以逃過。實驗人員發現,先前能控制停止電擊的狗會嘗試跳躍逃避,而另外一種狗則乖乖趴著等待電擊結束。雖然已經有辦法離開那個困境,後者卻因為習得無助感而喪失動機。我認為憂鬱症患者可能是在社交上或某件事上產生了習得無助感。那麼就很適合使用歸因再訓練。有時間我想再為歸因寫一篇,它主要是講動機理論(Theories of Motivation),與憂鬱症不是直接相關,但是我認為通常憂鬱症患者,如我,在自己跨不過去的坎上多少會有歸因的困擾。

adler個別心理學:阿德勒的基本主張是「假想決定論」,也就是個體的目標會指引行為。人天生就有「追求卓越」追求完美的內在動力,相傍而生的是「自卑感」,自卑感是自然的,透過「補償作用」他會促使你努力以更加卓越,但自卑太嚴重就會變成「自卑情結」,意思是太超過了自卑到無法自拔。
有自卑情結的人在人際關係上會處於低自尊,常迎合他人怕被討厭;對外表自卑,反覆整形還是覺得很醜等等,以上都是自用邏輯的錯誤(Basic Mistake)這些錯誤的信念通常會否定自我價值,誇大事情的嚴重性(跟認知治療學派有異曲同工之妙)。解決方法可以看被《討厭的勇氣》,長話短說就是要有做自己的勇氣。

Rogers的人格自我論(Seof Theory):他認每個人擁有獨特的世界觀,即現象場(phenomenal field),它是我們所感受到或經驗的一切。在現象場中,我們會透過直接、間接的經驗及自我評價(Self-evaluation)的過程來形成自我概念(Seif-concept)。更透過自我評價的過程形成自我價值(Self-worthy)。
自我概念回答的是「我是誰」?即對能力、興趣、性格的主觀知覺。自我價值也可說是自尊,經自我評價後認為自己是有價值感與重要感,就會接納並喜歡自己,能引導自己成長;反之則會貶抑自己,且常伴隨自我概念不明確、自相矛盾的特徵。配合的療法是「當事人中心治療」,使用同理心、真誠一致、無條件積極關懷。

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理論:他提出發展危機(Developmental Crisis),在自我發展過程中,受到社會規範的應求與影響產生適應困難,稱為發展危機。又因為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,又稱為常性危機。危機有正面促進的功用,能幫助個體適應社會。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發展危機,他將整個人生分成八大階段,其中又以第五階段,青少年的統合危機最為重要。因為青年期必須為一生做選擇,若能統合各方面的自我擁有一致性的感受,則自我概念清晰、人生方向明確;反之,容易發生角色混淆,缺乏目標、迷失自我。

2.上述理論綜合面對憂鬱症的策略

綜上所述,憂鬱症的原因不外乎生理與認知,並且是相互影響的。有可能是生理上先天不利在加上憂鬱事件、扭曲認知等;反之,也可能先天正常卻因為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中導致生理機制失調,開始出現長期抑鬱、思考遲鈍等特徵。

生理上的問題主要依靠吃藥手段。
在認知上,認知治療法真的好用,通常可分為三種,分別是Ellis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、Beck認知治療法、美琴邦的認知行為矯正法,手段實有不同,如果要考試需要加以分別,但我直接整理重點如下。主事是使當事人察覺並駁斥當事人非理性信念、扭曲自動化思考、負向內言(對自己說的負面的話),並注意語言會塑造思考,思考也會影響語言,藉由新的語言方式或想法形成新的感受:

非理性信念,如常常思考我「應該」、「必須」、「一定」的句子。比如我成績一定要很好。那諮商者就會使你思考為甚麼一定要很好?支持你信念的證據是甚麼?

思考扭曲,比如常常以偏概全、獨斷推論、二分法(如果不成功就非常失敗)、個人化(覺得甚麼壞的話題都可能與自己有關或自己導致的)、過度誇大或貶低、斷章取義、標籤化(對事物只有單薄的認知且認為不能改變)。只有發現這些自動化思考才能面對它、改變它。

負向內言,如我很醜,所以大家不喜歡我。我很沒用,我做不到等。美琴邦的自我指導治療(self-instructional therapy)基本上是認知重建的一種形式,首先要察覺內隱語言,知道他們是如何自我暗示加諸負面形象在自己身上,接著改變案主的自我告知,引導出正向內言,使能產生新的感受、想法、行為。比如跟人講話時,覺得我會很緊張一定會出醜,真的面對人要開口溝通時就更是緊張到頭腦一片空白,如果能意識到負向內言,並常識引導不一樣的可能性比如,雖然可能會緊張,但是人偶爾會忘詞是很正常的,我只是要表達我的想法,又不是參加演講比賽。

-----

大家還記得嗎我有四個關於憂鬱症的問題,我只回答了第一個,在理論上憂鬱症的成因以及搭配的處遇策略。另外還有三個問題:我為甚麼會得到憂鬱症?我如何面對它?好轉的契機是甚麼?

再寫下去篇幅就太長了,下一篇待續。

被霸凌後得憂鬱症,孤獨無助的十年(國中篇)

 

arrow
arrow

    昉昉。f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