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構主義基本概念:主動性、適應性、發展性。強調知識是人類認知主動建構,會與環境互動形成新的知識。而不是像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刺激與連結的過程。

又可以分為「個人建構主義」與「社會建構主義」二種。

  1. 前者如皮亞傑(J. Piaget)的發生知識論(genetic epistemology)或稱為認知發展論(cognitive-development theory),其解釋了人類認知的建構歷程。
    認知主要是透過「基模」的「失衡」與「適應」建構的。
    人類會透過「基模」思考、接收外界資訊,若後來與環境互動得到的資訊能夠納入基模中就會直接「同化」進基模中,比如看到家裡的車子有四個輪子,以後看到卡車、客運就會知道是車子;反之如果與基模不符就需要「調適」,比如認為家中的狗有四隻腳,看到外面的貓叫牠狗,之後被糾正,此時便會調整原有的認知基模,這個過程稱為失衡後的「適應」。人類就是透過認知的失衡和平衡的過程不斷學習、建構知識的。
  2. 後者如維高斯基,與前者的不同在於,前者雖也認為知識形成需要與社會或他人互動、磋商,但強調知識的個人性;但後者亦承認社會共識的客觀性知識,就像某些社會公認的數學法則,具有高度客觀性。

偏向個人建構主義的有效教學策略:

布魯納-發現學習法

  1. 提供系統性學習情境、設計問題引起思考動機,鼓勵直覺思考
  2. 教學內容必須配合先備知識,考慮心智發展水平及認知表徵
  3. 教師擔任諮詢者提供鷹架、引導使用演繹、歸納法解決問題
  4. 對學生發現的成果統整,觸類旁通

奧蘇貝爾-意義學習論

  1. 有意義的學習,須配合學生先備知識(要領概念)。
  2. 教師須提供前導組織,使先備知識和新知識接合。

社會建構主義的有效教學策略:

  1. 錨式情境教學(anchored instruction):知識無法與現實情境脫離,而學習必須密切與他人產生社會、文化之交流,使學習環境具有脈絡。
  2. 認知學徒制(cognitive apprenticeship):在情境中,透過專家有系統性的示範、教導、闡明其思考歷程,以利指導、示範、與回饋。
  3. 鷹架教學法:鷹架教學乃布魯納等學者根據維高斯基的ZPD理念提出。即在學習過程中,初由專家(教師)提供訊息給生手能力增加時,專家的支持就逐漸減少,如同建築物結構完成時,鷹架就拆走一樣,逐漸建立自我學習與獨立能力。教學的終極目的,在協助個體獨立學習。
  4. 交互教學法(Reciprocal Teching):根據Vygotsky的認知理論所發展的教學方法,也是屬於鷹架教學法的一種,以循序漸進的方式,由老師與學生輪流扮演教學者的角色。詳細可看教育雲的詞條名稱:交互教學法。教學過程中非常強調「師生對話」的歷程,透過師生對話,老師利用放聲思考方式示範以上四項閱讀策略,接著學生輪流扮演老師的角色,逐步將責任轉移給學生,發展成學生之間相互提供支持的「同儕對話」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昉昉。f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